昨天見到新聞“生活迫人:貧孝少年 實在撐不下去自殺”.http://hk.news.yahoo.com/071210/12/2l2b3.html
閱讀前,請準備3分理性,7分感性。
一、悲劇
無可否認,這件事是一件悲劇。看完這則新聞,的確令我有些傷感,傷感原因有二:失去了一條年輕生命;年少無知不珍惜生命。這個事件和宮崎駿的劇場“再見螢火蟲”相類似。他們同樣要寄人籬下,而且遭人歧視,年輕的哥哥要獨力維持一頭家,最後死亡。悲劇在這個社會并沒有停止過,前人已經不斷提醒,只是後人有沒有去反省。到底這悲劇罪魁禍首是誰?
二、獨力持家?政策錯了?
十幾歲就要出社會工作維持家計?假如在大陸或第三世界,也許是正常的事。但在香港情況就不一樣,香港有綜援金,基本能維持生活所需,而且政府會負責讀書,住宿問題。雖然香港福利政策不太完善,但對其他國家已經好好,所以十幾歲人可以不用出社會工作。但他的選擇是要外出,這一點可以說和動畫一模一樣,歧視是最大緣故。不過因為歧視就要搬出去?是否太過義氣用事,而且缺乏周長考慮,幼稚行為。假如他不搬出,也許是受到歧視,但生活因為過得去,可以繼續讀書,起碼沒有太多負累。若能忍一時之氣,悲劇或者不會發生。
明報也許把政府拖落了水,其實政府是否錯了?我覺得政策實施一向都是一視同仁,主要你有問題,政府會協助你,你不講,不要說政府,誰也幫不到你。明報十分強調2萬元還款,其實死因是否因為這2萬元呢?政府將2萬元分20期還,每期4個月,1個月只是交250元,算是合理。而且政府一向都可以商討機制。為2萬元而死?非也。壓力其一也許是在私人借貸,自己搬出去住,借了幾萬,這才是財政壓力,信用卡爛帳一向是年青人致命傷。罵福利政策,倒不如看回存在問題已久的信用卡問題。
三、生活網絡狹窄
悲劇的主角,雖然他向校長求助,但卻沒有向社工求助,沒有人可以傾訴,心里壓力自己受,無形的炸彈。家庭問題多數發生在新來港移民,除了經濟問題外,最主要都是遇著問題,不知如何是好。在港親戚少,基本上事事需要親力親為。有時感到無助是十分常見的。住在深水步,對這種體驗非常深刻,我都是過來人。有好多同鄉人來到香港,都不知道如何開始。所以生活網絡是主要支援。在這幾年都幫了不少新移民,他們是需要幫助,需要人引路。不過最直接的方法,還是帶他們到社會福利處,能得到的支援是最多的。而且不只是支援那麼簡單,例如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,他們并不是服務你那麼簡單,而且會培訓你能夠幫到其他人,這樣生活的網絡就可以在互相幫助下建立。
四、青春
青春有活力,有干勁,反叛,沖動。但往往缺乏思考,不知如何補救。近年來死字出現的頻率太多了,實在令人傷心。死者看似被生活所逼,但就此放棄也太不堅強了,這個社會并不只是只有你一個人。青春的沖動不是用來自殺,而是表達。我知道好多人都不喜歡向人傾訴,我也是其中一個,但不喜歡沒有所謂,最重要是要找到自己的泄氣方法,維持心里平衡。也許年青人要提高自己的EQ。就這也自殺了,也許太多沖動了吧。如此一來,妹妹又要去寄養,啊媽入病院,以前的努力白費了,蠢了!
羅琳在後幾部書中開始加入死亡,她也希望年青人能夠面對死亡,面對挑戰,不是選擇放棄。也許你會說沒有經歷過不知道別人苦處,是的,未面見過死亡,如何會知道痛苦。但假如給你觀察一個有人上吊後的家庭,你會如何處理?誰也幫不到,最重要的還是他們自己。
冷血的阿副,對這悲劇沒有多少同情!可能要怪我自小見得死人多,這樣的悲劇還不算悲,香港并不是悲情都市。